彩虹奶爸为什么想生孩子?不是为了传宗接代,这 5 个理由更动人

Last update on 2025年10月10日

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工作室,林深正蹲在地上调整陶土胚的弧度——那是他为未来孩子做的第一件小玩意儿,一只歪歪扭扭的小杯子,杯身刻着极小的“林小满”(他提前给孩子取的小名)。


上周妈妈的电话还在耳边:“你张叔的孙子昨天会喊‘爷爷’了,我跟你爸坐在客厅听,差点掉眼泪。” 林深摸着手腕上的串珠(奶奶临终前给的),忽然懂了那种“心里缺了一块”的感觉——他是江浙小有名气的青年陶艺家,是家里独子,是30岁还没结婚的“同志”,可更让他焦虑的,是“还没成为一个父亲”。

父与子

图片

我是TXL,但我更想成为一个“爸爸”


作为艺术生,林深习惯用“创作”理解世界:画一幅画要调几十种颜料,捏一个陶杯要等三天阴干。可“当爸爸”这件事,他琢磨了整整一年——从陪朋友去医院做产检,到看着朋友的宝宝抓着他的手指喊“叔叔”,再到深夜翻到爷爷的老算盘(家里经商的传家宝),他终于敢直面自己的心意:
我想有个孩子,不是为了满足谁,是我自己想要这份“父亲”的体验。
这5个藏在心里的理由,说给所有彩虹奶爸听
1
不是“传承血脉”,是想让家族的“故事”有下一个主角
林深的爷爷是民国时期的布商,老算盘上的铜珠磨得发亮,账本里夹着他小时候画的蜡笔画。爸妈总说:“家里的生意现在靠电商撑着,可账本上的名字,到你这儿就断了。” 林深不是迷信“香火”,是想让爷爷的算盘能传给孙子,能指着账本说:“你看,你太爷爷当年卖的布料,染的是苏杭的蓝。” 
家族的记忆不该停在博物馆里,要活在一个会喊“爷爷”的孩子眼睛里。
2
想体验“被需要”的重量——不是来自生意,是来自一个小生命
去年朋友生娃,林深去帮忙照顾。凌晨三点,宝宝哭着要喝奶,朋友抱着孩子来回踱步,嘴里念叨:“我以前觉得‘爸爸’是个称呼,现在才知道,是不管多困,只要他一哼,你立刻就想站起来。” 
那天林深抱着哭累的宝宝,闻着他头发的奶香味,忽然红了眼眶:我做艺术时追求“被看见”,可当爸爸,是想被一个不会说谎的小生命“需要”——他会攥着你的衣角要抱抱,会把画纸涂满彩虹递给你,会在你难过时用软乎乎的脸蛋蹭你。
3
孩子不是“养老保障”,是我对抗孤独的“精神锚点”
林深不相信“养儿防老”,可他见过太多老人坐在小区长椅上发呆。他想过自己的晚年:在工作室里捏陶,旁边有个小身影蹲在地上玩陶土;或者一起去公园喂鸽子,孩子举着面包屑喊:“爸爸,鸽子吃我手心!”
 这种“有人陪你慢慢变老”的踏实,比银行卡里的数字更让人安心——哪怕只是偶尔通个电话,说“我今天考了100分”,也够他开心三天。
4
生育是一场“被迫成长”,却让我更懂“责任”
林深最近在学做辅食,把南瓜蒸成泥都要查三遍教程;他买了婴儿安全座椅,对着说明书研究半小时才装对;甚至开始戒酒——不是怕别人说,是想给孩子做个榜样。
朋友笑他:“你连自己都照顾不好,还想当爸爸?” 
可林深知道:孩子不是“麻烦”,是面镜子,照出你藏在随性下的担当。
他开始主动跟爸妈学做生意,不是为了继承,是想给孩子更好的生活——不是豪车别墅,是“爸爸有能力保护你”的底气。
5
艺术是“表达”,养孩子是“创造”——我想给世界添一个“我的作品”
作为陶艺家,林深最爱的就是“从无到有”的过程:一块陶土变成杯子,一幅白纸变成画。
养孩子对他来说,是更动人的“创作”:他会教孩子捏陶杯,把自己的审美传给他;会带孩子去看苏杭的染坊,讲爷爷当年的故事;会陪孩子学画画,告诉他“彩虹不只是颜色,是你心里的光”。
这不是“自私”,是想让这个世界,多一个带着我的温度活着的人——就像我带着爷爷的温度,爸妈的温度,活成了现在的自己。

拒绝信息差!GL+BL家庭海外试管婴儿去哪做?怎么做?大概多少米?


当彩虹奶爸,不是“反常规”,是“更认真地爱”

林深的工作室角落,已经摆好了婴儿床,是小木马造型的,扶手上刻着彩虹。他说:“我不怕世俗的眼光,也不怕养孩子的辛苦——因为我想要的,是一个能跟我一起捏陶杯、喂鸽子、翻老照片的人,是一个能喊我‘爸爸’的人。”
其实很多彩虹奶爸的心意都一样:我们不是要“颠覆传统”,是想在爱里多一种身份,在人生里多一份牵挂。

单身或彩虹男性想要合法生育,这些国家值得考虑!

就像林深说的:“当爸爸不是终点,是起点——是我终于能成为一个‘完整’的人,能把所有的温柔,都给另一个人。”
如果你也在犹豫要不要当彩虹奶爸,不妨问问自己:你是不是也想有个孩子,喊你“爸爸”?是不是也想把家族的故事,继续讲下去?
 答案如果是“是”,那就勇敢往前走——毕竟,成为父亲的路上,所有的辛苦,都藏着最甜的期待。




标签:彩虹奶爸
最新文章